鸿门宴
正月十六,上书房开课,陈安棠开始到尚书房上学。去之前燕回对其再三叮嘱,怕他在上书房处不好关系,毕竟他是新来的。听得棠棠耳朵都起茧了,陈之浩则劝她,棠棠知道利害关系,他会处理好的,燕回白他一眼,都不知道陈之浩对棠棠哪来的自信。
在棠棠上学的那中午,皇帝把四皇子和陈安棠都叫到跟前,跟四皇子说:“这是棠棠,以后也在尚书房上学,你带着他,不能因为他是新来的,就让他被欺负了。”对于父皇的叮嘱四皇子回答得很肯定。
棠棠也是聪明的,他知道要跟哪些人搞好关系,刚一去尚书房,他就主动靠近四皇子,理由就是他只认识四皇子,要四皇子带他玩。四皇子其实并不怎么认识陈安棠,只知道父皇曾要他们兄弟带着陈安棠玩过一次,想来现在也差不多,所以也就没有拒绝陈安棠,短短地接触下来,感觉陈安棠知道的东西还挺多的,虽然是来自小地方跟他们京城见识的不一样。现在,皇帝又这样跟他这样说,感觉自己的决策还挺对的,不由莫名的高兴。
陈之浩上值之一段时间后,大臣们才发现一个重要现象,不管是什么事,不管陈之浩对讨论的事情有无建议,皇帝都会要陈之浩一直陪在身旁,时常中午还陪皇帝用餐,感觉皇帝对他比对太子还亲,这可不是一般的起居注。当然这事只能在心里想想,不能说出来。
还没有出正月,陈之浩家的门房里就有人送礼过来,陈之浩和燕回对这早有提防,对于一切只送礼没有要求见主人的都不收,至于要求见主人家的等主人来决定收不收礼。不出几日,门房里就拒绝了好几家人的礼,就有人说陈大人的门不好登。
二月初,胡东家和顾大东家来府里拜见,陈之浩不在,是陈海负责接待的,燕回在和顺姑姑的陪同下,见了两位东家,两位也带来了家乡的消息,燕回爹娘不仅捎来了信还捎来了许多东西,燕回聊了几句家常话就说陈大人在上值,让陈海好好招待二位东家。
两位东家见陈府位置这么好,占地还不小,府里的家俱摆设都是顶好的,他们做几十年生意也不敢这么奢望,难道做官都这么来钱?不至于吧,陈之浩也不是什么贪官啊?带着些疑惑问陈海怎么回事?陈海其实也答不上来,只说二位放心吧,所有的东西都有出处,二位东家与陈大人结了亲是大好事,陈大人夫妇一向都是实诚人,喜欢与实诚人交往。两位东家自然心神领会,反正好好的当亲戚,当亲戚来走就没错了。
陈之浩每日勤勤恳恳当差,棠棠在上书房读书适应得不错。一个多月过去,朝臣见陈之浩依然日日在皇帝身边,而且在讨论事情上慢慢也说得上话,皇帝对他格外信任。慢慢地朝臣与他搭话的就多了,甚至太子也常常与他主动搭话,陈之浩与人交往始终保持谦卑有礼,进退有度。
二月中,朝中大臣们就传出了陈之浩家的住处就在离皇宫不到一里的地方,黄金地段。还有人知道陈府内装饰都是顶好的,不是说陈大人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双亡吗?可如今怎么有如此大的家产?要知道一般刚进京的官员都只能委身一个小院子里,还有些官员要租房住。外面人的传言燕回是不知道的,陈之浩听说过但也不在意,反正他又不怕别人说。三月天气回暖,燕回忙着收拾后花园的地,她要种菜。地不用她亲自挖,亲自种,亲种浇,只是操心着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对于时节天气跟农作物的关系,燕回自认为没有人比她懂。这几个月来,和顺姑姑也差不多把京城里的各家的关系和发生过的大事都讲得差不多了,说全部记住是不可能的,有的事情临阵磨枪效果会更好些。
燕回不出去交游,三月中就有人找上了门。春暖花开的时节,贤妃在宫中办赏花宴,这本是为三皇子选妃而办,如陈之浩家里这样又没有女儿侍嫁是不需要请的。可奈不住陈大人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贤妃不知怀着什么心思,就把贴子递了过来。
燕回对这个事情是相当犹豫的,皇后的面子不能不给,可贤妃的面子她是真不想给,又不知道如何推脱。当时认爹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么多。和顺姑姑说,这本也不是什么大事,又不是皇后相邀到时候找个借口回了去,她来办。这的确也是,贤妃再也怎么说也是妾,大家庭里吃饭时妾都是站在一旁侍侯的,女儿可是大张旗鼓坐着吃饭的。
和顺姑姑帮着把事情办了,找的理由就是弯弯水土还不太适应,正是春天乍寒乍暖的时候,有些咳嗽,陈夫人心疼女儿日日照顾,怕把不适带给众人,故望贤妃宽恕。
贤妃娘娘本是有意结识陈大人才相请,京城里现在都知道陈大人是皇帝的宠臣,可没有人见过陈夫人,贤妃就想着先结识,讨些面熟。虽然前面有太子,可皇家的事情最是说不清楚,又有几个皇子心底没有住着一只雄鹰。哪想陈大人家推了,不给面子。
燕回想和顺姑姑将事办了,也就没有放在心里,却不知不到两三日功夫,京城里朝臣后宅中就流传着陈夫人的故事,大致意思就是:陈大人和陈夫人来自农村,陈大人在年轻时奉母亲的意思,娶了大字都不识一个的陈夫人,陈夫人从小就是做农活的一把好手,打理家务的一把好手,种菜卖水果供陈大人读书。陈大人一表人才官居高位,却一直对陈夫人不离不弃,陈大人就是知恩知礼的典范。言下之意就是陈大人有才有德,陈夫人就是一农村妇人,简陋粗俗。编故事的人何其高明,即贬低了陈夫人又擡举了陈大人。
故事传得很快,大家都没有见过陈夫人,至今陈夫人也没有与任何一家交住过,陈大人又确实一表人才,就觉得陈夫人简陋粗俗的传言十之八九为真。一些人的心思活泛起来,想着自己能不能送过个人过去,朝中重臣想着送过自己的庶女过去当贵妾也不错,再怎么样自家的女儿养得精细,又都读过书,不比那简陋粗俗的人强得多,在后院说不得就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一些末官小吏想着如果可以,嫡出女儿也是值得的。
高官大户人家后院流传的故事,燕回还不知道,因为他们一直都没有与京城大户人家交住。他们家新入京城,府里的人也大多是新人,像是外来户一样,消息来源就少些。陈之浩是听陈健说的,陈健日常跟着大人,认识些朝中官员,就有一些官员旁敲侧击向他打听些消息,他直觉不对就私下打听,听到这样的传言气得跳了起来,立即告诉他家大人,他真怕他家大人再被夫人晾几年。陈之浩要他不生气,也不必告诉夫人,他来想办法解决此事。
同为起居注的顾祝深大人也有这种想法,与陈大人共事以来,深感他是个懂得道理懂得生活的人,又是深得皇帝宠信的人。他家嫡女顾倩已二十有二,婚事还没有定下,一直是他的心病。其实他家女儿并不差,饱读诗书,又能理家,自从他家夫人去后都是女儿打理家中大小事务,出未出过大的差错,相貌也是中等偏上,就是运气不太好,刚及笄母亲过世守孝三年,出孝还不满一个月祖母过世,刚出孝祖父又过世,一拖就拖到了二十岁,再说亲事时就比较困难。顾大人虽与陈之浩同为起居注,但情况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上门求亲的人要么是不成器的儿郎,要么就是三四十岁要续弦的,顾家姑娘一直高不成低不就。听到陈夫人的故事后,顾大人直觉这是天意,他家女儿跟陈大人乃是绝配。他家女儿懂礼仪守规矩,定会好好敬重陈夫人,他女儿比陈夫人年轻聪明还能红袖添香定能得到陈大人的欢心,虽然名义上为妾,但真正过日子还是要能得到男人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此一来既让陈大人成为不离不弃有德之人,又能让陈大人拥有如花美眷纵享有人生之快。
顾大人有了想法,先是问过了女儿的意思后,又寻得机会带着女儿远远的相过陈之浩面相,顾大姑娘就点头同意了。然后顾大人就操办起来,他认为这种事对陈大人来说是美事,也从不担心陈大人会拒绝,想着怎么跟陈大人点破这事。刚好趁着他四十岁整生,又得了些家乡土特产,就请了几个同僚到下值后到自己家小酌几杯,品偿老家特产,他其实是有意让陈之浩见见自己的女儿,攀几分交情,顺便陈之浩就答应纳女儿为贵妾。陈之浩见都是同僚,日常相见的,也不能总是生硬拒绝,他只得答应前往。
说是小酌几杯,顾大人家准备还挺齐全。同来的还有四位同僚,与顾大人都是老相识,对陈大人这位新秀都有想深交的心态。一时间推杯换盏,酒兴大发,顾大人开始感叹人到四十,却不能为孝期耽误的女儿寻门好亲事,愧为父亲……
陈之浩跟顾大人还没有到把酒言欢,无话不说的地步,何况他对喝酒会误事早已领教过,以不甚酒力只是点到为止,众人几杯下肚后他杯里酒还未少多少。顾大人见陈大人不饮酒,恍然大悟般说:“陈大人既然不喝酒,就兴喝些饮子也不误事。”说着就让人让饮子。
顾大姑娘听自家爹说过陈大人如何如何之后,早已神之所向。又亲见过陈大人丰神俊颜,之后就更是沉溺其中,幻想着以后与陈大人郎情妾意的好日子。她将自己亲自煮的奶茶呈给贵客们,然后盈盈有礼退至一旁,眼睛却是忍不住飘向陈大人,脸上含着几份女儿家的羞涩之意。
顾大人见饮子已上,自豪地说:“不是自夸,我家小女煮这奶茶的功夫不输于胡氏糕点铺,今日小女有心亲自煮了奶茶招待贵客,也请各位大人给几分面子品品如何?”
陈之浩方一见顾姑姑那欲说还羞的样子,加上最近的流言,心里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场鸿门宴,没有端奶茶来喝。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