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考两场,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都很疲倦。
沈淮倒头就睡。
可惜,下半夜醒来后便一直没睡意。
夜深人静的,思维很容易散发。
他真心觉得,科举不易。
扛过了十年寒窗,扛过了县试院试,到了乡试才发现,童生试不过是开胃小菜。
每往上通一关,难度也随之往上增长。
接触的人,也越不纯粹。
大家为了名和利,可以不择手段。
沈淮也知道,这才刚刚开始,他接触到的、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后面还有想象不到的困难等着他。
但他坚信,自己一定能闯出去。
天色渐渐亮了。
考场的梆子声响起。
很快有收卷官过来收卷。
沈淮第一时间交卷,拿上‘出门竹签’去排队,一出‘龙门’直奔小院洗澡,然后闷头大睡。
不止沈淮觉得累,其他人也是疲累不堪。
考棚狭窄闷热,大家都能忍,难熬的是晚上,很多人都没睡好,导致第二天答题的时候,精气神很颓。
多多少少有点影响发挥。
第一场还好,到了第二场,中暑的人数多达十几个。
林致远和陶行简几人,回到小院的时候,脚步虚浮,整个人好像快被掏空了一般。
大家碰了面,也只是点个头,压根没力气说话。
沈淮草草吃了几口饭食,就补觉去了。
第三场考的是经史、策问,也是难度最大、分数占比最高的一场,必须重视。
因为拉开差距的,也是第三场。
试卷一发,沈淮立马阅题。
题量减少了,只有五道。
但是难度直接飙升。
比如这道经济策问题是这样的:
《汉书·食货志》载“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当今谷价时有起伏,于民生国计影响颇大。
试结合前朝常平法、义仓等制度,阐述如何平衡谷价,以保农安民,促进经济稳定?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考生是否“通经至用”。
里面涉及历史经济知识。
常平法的核心是市场调控。
官府在风调雨顺、粮价稳定的时候,收购储备粮食,然后在灾年的时候抛售,通过‘收散以时’调节市场价格。
这个运作机制,始于战国时期,汉朝推广。
义仓始于前朝‘大梁’,到了‘大夏’广为使用。
主要在地方建储备仓,由地方官府管理,遇到天灾时,可开仓赈济,相对灵活。
了解这两种做法不同之后,还要分析两者的利弊,再结合现在的情况,给出合理且可操作性的对策。
策论的答题方式,沈淮早就了熟于心。
但想要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文章来,不容易。
需要仔细、反复的琢磨。
沈淮足足想了半个时辰,才把思路捋清楚,下笔之后,灵感如江水奔腾而来,越写越顺。
写完经济策问题,还有水利、教育方面的策问题目。
沈淮根本不敢停下来休息,就是吃饭,脑子也在思考,即便太阳西晒,脑门热得快要冒烟,都没能干扰到他。
此时的他,忘却空气的闷热,阳光的暴烈、湿透的衣裳,心里眼里只有答题。
写完最后一道题时,沈淮才惊觉自己没吃晚饭。
匆匆将稀粥喝了,又马不停蹄的检查答卷,一字一句,仔仔细细的看着,生怕错漏,功亏一篑。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