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3章 功劳(2 / 2)

等到所有人行完礼归位后,正式的阅兵典礼开始。

嘹亮的号角声传来。

三声号响之后,两军战鼓重擂如雷霆滚动。

随着三次鼓声响毕,部队升起偃旗,步卒单膝跪地,骑兵翻身下马。

各级将领离队列阵,各自站立方位明确。

卫将军手持令旗,身后两名侍从分别捧着黄钺和节杖以示代表天子行使生死大权。

列阵完成后,左军主将周雄、右军主将刘信出列誓言振奋士气,高声齐喊:

“今演练讲武,为教授战斗之道。

前进后退左右转皆依军法而行。

勇者赏,怯者罚!”

双方各有三位司马举铃铛传扬将军誓词,随后五百主将其传达全军,全体士兵敲鼓回应。

随后三声战鼓过后,偃旗收起,步骑准备迎接第二根标桩后的挑战。

接着左右军队相继擂鼓打出不同阵形:左军擂青旗布直阵,右军白旗下方阵;右军赤旗尖阵,左军黑旗曲阵等等。

每轮换阵过程中双方派遣五百名士卒模拟交战,或英勇向前或怯懦后退,至最后做出胜负之势。

当所有的阵势展示完毕,两边均回归直阵。

三次击鼓之后偃旗,将士们

现在细瞧,那些乌云马比墨鬃宝马大约矮半尺,耳朵根部粗壮,脖颈修长且肌肉饱满,更关键的是,它们的四肢粗硕,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毛。

这就和刘辰印象中的某些重型挽马颇有几分相似!

嗯,从他们的装扮来看,像是驻守北疆的骑军……刘辰轻轻敲了敲车厢,示意随行的张浩在各军团返回后,挑选两匹乌云马送到清风宫。

……

高台上,赵霖目送着远处纪律严明退去的军队,沉默良久。

在他看来,这个看似强大的王朝实则如同枯木,只需轻轻一推便能倾覆。

昔日,在一次险些改写历史的行动中,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整个帝国的命运几乎全系于先帝一身!

至于当时的皇公子们,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即便后来刘辰登上了皇位,虽然这与他在沙丘宫殿见到的情形不符,但也未能让他有任何波澜。

天下百姓受此暴政之苦已久,换谁来主政又有何区别!

秦朝,必不会延续超过第二代!

赵霖自齐地行至此处,所见所闻,皆在他的预测之中。

曾经六国故土下的暗流涌动,仿佛平静湖面下酝酿的惊涛骇浪。

然而当这一切在他目睹了一座焕然一新的雄关之后被颠覆了。

秦以崤山函谷之坚不可摧之势,占据雍州沃土,并拥有广袤肥沃的八百里平原以及巴蜀富庶之地。

若无法突破函谷关直捣咸阳擒住帝王,那恢复故国社稷的期望只能是镜花水月般的幻想!

但是经过与楚国名将之后以及一位身份隐秘的黑衣人彻夜深谈之后,他动摇的想法重新坚定起来。

楚虽经历重创,最终灭亡秦国者必定是楚人!

然而……

赵霖察觉到项家统领面色苍白,显然这次行动后的信念也已开始动摇。

项将军步伐踉跄地下了高台,嘴里嘟囔道:“贤士啊,我们此次前来此处究竟是否是一个错误决定……”

“当然是一场大错!伸手出来!”

清风宫内,刘辰手执戒板,身前站着假装哭诉的王雪儿。

一共四句诗经,却背错了三个。

如果始皇帝得知,恐怕会对这位兄长提出严重质疑了!

握住她那肉嘟嘟的小手,戒尺缓缓举起又轻轻放下,仅仅弯曲了几根幼嫩的手指毛后,惩罚就算完成了。

王雪儿啜泣蹦跳着离开后,刘辰无奈摇摇头,将戒尺丢给身旁司空见惯的韩林,随后转身往门外而去。

距离晚间宴会还剩两个时辰,他打算趁着这段空白时间去看看刚刚送到清风宫的乌云马。

此时的大地尚有大片待开发的土地和广袤的平原。

马耕技术的优点因此而突显:尽管养马成本高于耕牛,但效率却是数倍提升!

对于人口稀疏的西北边境地区,比如湟中、河套与辽东等地,推广马耕更为适宜。

...

清风宫内园中,几名持械护卫领着数匹威武的战马伫立庭院中央。

面前聚集的则是刘辰、李松、周虎及其蒙氏兄弟数人。\"这批马从哪里来的?”刘辰指向前方一匹黑色骏马询问蒙天。

不像先前比较时那样不知差别所在,把乌云马与墨鬃宝马并排摆放一起,对比立刻显现如芭蕾演员和重量级摔跤手间那般明显。

蒙天刚要回答,李松却抢先开口说道,“殿下应该还记得那次我和已故大将征战燕国之事,这些马匹都是当年缴获所得,后攻占代国后,因考虑到燕地战马适应寒冷气候,就一直留置北境地区。”

“原来还有这段渊源,”刘辰看着蹄上的厚毛心中恍然,如果是燕国培育出这样的优良品种就说得通了。

想到欧洲的阿尔登马等也多源自寒带地区,一切合理至极。

待李松感慨完过去岁月后,蒙毅轻笑着提及:“陛下可听过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吗?”

点头回应知晓。

此时,《战国策》还未编纂完成,但这其中的诸多典故大体出自春秋时期的真实事件。\"那时燕王用重金收购好马的遗骨之后不久,北方的邻国误听此事意义,以为有机可乘送来一群优良坐骑企图赚取

李昊向王健轻轻点头,以示还礼。

凭借过人的聪慧,李昊一眼便明白了王健身心所想,只是内心懒得争论。

他只穿绿色服饰的原因在于,韩地崇尚木德、推崇绿色,而自己穿着绿袍,正是表达一心恢复韩国的决心。

李昊瞧了眼帐篷里的凌乱情况,笑着调侃了一句:“秦人确实小气,连张简单的案几都不为众人准备!”

王康哈哈一笑,邀请李昊一同坐在榻上。

蔡霖坐在王康身旁,注视着李昊问道:“情况已经探明,不知道李兄何时打算离开秦国?”

李昊略一思索后答道:“我想在秦地多逗留些时日,然后再前往会稽拜访各位贤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