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选书网>武侠>历史时空多元宇宙> 第33章 安禄山再攻潼关,长安瘟疫横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安禄山再攻潼关,长安瘟疫横行(2 / 2)

这片国土仍在乱世中苦苦支撑,靠的不是一位君王,不是一纸诏书,而是一群人——

用诗、用剑、用命,护住这盛世残火。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二日,长安,大明宫。

御座之上,李隆基眉头紧蹙,龙颜难安。

高力士躬身禀告:“启禀陛下,今日染病者又添三百六十七人,城西坊已有病亡过百。”

殿内肃然无声。

李隆基攥紧御案:“瘟疫自半月前蔓延至今,已夺我大唐数千子民。查!到底源自何处?!”

张九龄上前一步,声音微哑:

“陛下,臣等尚在彻查。疫毒形如阴风,来无影、去无踪,臣怀疑其非自然……”

李隆基顿足:“是天陨所为么?这贼子倒行逆施,竟敢施瘟于我京师!”

颜真卿低声:“臣已遣人深查三日,无明显水源食物污染,疑为暗中法术施毒。”

杜甫皱眉道:“或许……不是在城中散播,而是在某处设置了瘴气结界,使人日夜染毒不觉。”

李隆基怒拍御案:“再给你们三日,若查不出,朕将亲自入坊!”

张九龄一拱手:“陛下息怒,臣愿以命担保,三日必得真源。”

自当日始,长安城内掀起一场全面清查。

颜真卿亲率士卒三千,逐坊逐巷排查瘴气源头。王维率百余画工记录气息流转之图;岑参与百姓对话,统计染疫时间、轨迹、病状;杜甫则深入疫区抄录每一位病者遗言,为后世留证。

张九龄不顾病体,亲自巡视七处疫重之坊。哪知途中身染瘴气,一夜高热不起。

十二月五日。

未时,西市旧井处,忽有兵卒惊呼:

“启禀大人!井下发现奇阵!”

颜真卿赶至,命人封锁四周。只见井底深处一方青石浮符,竟有阵纹游走如蛇,散出阵阵阴气。

“——原来如此!”

王维沉声:“此阵名‘九怨锁魂阵’,乃上古妖术,专用于暗中施毒。”

杜甫咬牙切齿:“天陨……你为攻城不成,竟转而行此伤天害理之道!”

阵中阴气流转,所过之处土壤漆黑,空气腐败。难怪城中百姓中毒深重却查无实源,原是借地下毒阵操控气脉!

王之涣、贺知章等人的死,皆因此祸!

颜真卿怒吼:“拆阵!!”

百名术士合力破阵,焚符三十六张,耗时五个时辰,方才将此邪阵彻底斩断!

然而,城中瘟毒尚未根除。许多百姓仍高热不退,张九龄病入膏肓。

就在众人焦头烂额之时——

天庭震动。

南天门前,千里眼与顺风耳跪告玉帝:

“启禀陛下,长安疫毒已查,百姓仍染,凡医无力,臣等请陛下降恩,救护人间。”

玉帝坐于宝座之上,神情凝重:

“李隆基昔年护我香火,承天之命坐镇中原。”

“今大唐危急,岂容瘴气荼毒生灵?”

“传旨!”

“命太上老君座下青阳真人,率三位灵官,携天火、净风、甘露三宝,——下凡施法,净化长安。”

十二月六日夜,长安夜空陡变,霞光大作。

百姓仰头,只见数道神光自天穹而降,落于城北药王庙。

翌日清晨,百姓惊见药王庙前,数位身披青袍、道冠如云的道人早已设坛焚香,结界弥漫。

青阳真人立于坛前,高声传法:

“吾受玉帝之命,净化九垓之瘴,平定人间之疫。”

三位灵官手执天火净炉、净风旗、甘露瓶,依次穿行长安坊市。

天火炼毒,净风驱疫,甘露赐生。

三日三夜,昼夜不息。

庙前香火不断,城中钟鸣不止。

十二月八日黄昏。

最后一滴甘露洒落于朱雀门下,青阳真人收法:

“疫散气净,城安人康。”

当晚,张九龄病热尽退,于榻上苏醒。

李隆基亲至病榻,泪目道:“卿无恙,便是朕心大安。”

张九龄挣扎起身叩首:“臣不死,誓助陛下,诛贼定乱。”

长安百姓出门放灯万盏,以谢神恩。

城中书生手书牌匾四字:

“神恩浩荡。”

而杜甫于此夜,执笔书诗:

疫去神归火未寒,

长安再见万家安。

愿将白首酬青史,

不负斯民不负天。

潼关尚战,洛阳未清。

但此夜,长安无恙。

这是诗的胜利,是信念的胜利,更是人心未泯、神意未绝之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