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没有说话,连眼睛也没有睁开,秦帝没有丝毫不满,一直保持恭敬的姿势等待。
半晌后,只听大先生身上传出嗡嗡的说话声,可他的嘴唇却并没有动。
“本座知道了,你就按之前的计划推进吧,到时我自会出面。”
秦帝连忙应是,然后欲言又止。
大先生的声音再次响起,“以本座看来,秦枫绝不可能在不惊动侍卫的前提下刺杀太子。”
秦帝重重点了点头,才小心的退了出去。
在秦帝离开后,大先生霍然睁开双眸,一道凛冽的青光闪过。
“燕国齐振,年纪轻轻真有那么高的修为么?刺杀秦勇的会不会也是你?哼,凡夫俗子而已,这次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才叫修行之人!”
……
一个月后,燕国接到秦国派人送来的国书。
上言两国一衣带水,理应化干戈为玉帛。
为天下百姓计,秦帝希望能与燕国女帝当面会晤,双方签订睦邻约定,实现永久和平。
当燕国政事堂众臣看到这份国书的时候无不诧异。
因为两国互相攻伐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代两代,可谓世仇。
只不过有时激烈有时温和而已,但要说睦邻友好,根本无从谈起。
秦帝这个提议到底出于什么目的?
难道通过秦爽一事,终于认识到燕国不可欺,要服软了吗?
傅琼等人认为要谨慎对待,秦国狼子野心绝不会轻易认输。加上刚刚被讹了那么多银子,怎么可能真心求和?
礼部尚书何年则认为可以答应,毕竟双方之前也算有过友好协商,现在最好能保持这种势头。真能签订和约,必将造福两国百姓。
另外还有关键的一点,如果不去,会让秦国认为怕了他们,遭人耻笑。
女帝听闻汇报后,也是柳眉微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一时难以决断。
当女帝询问齐振时,齐振则是沉思了片刻。
这个操作并不在他跟秦爽的沟通内容之中,也就是说并不会是秦爽的建议,很有可能就是秦帝本人的决定。
狗屁的一衣带水,狗屁的睦邻友好,国书上的每一个字齐振都不信。他尤其不相信,秦国在吃了这么大的亏之后能忍气吞声。
秦帝不要脸面的吗?
如果真吞了这口气,今后如何统御百官和臣民?
所以在成功接回秦爽之后,秦帝必然会千方百计找回场子。
齐振本来以为对方会直接出兵或者有其他的剧烈动作,没想得却是首先示弱。
那这里边到底有何谋划?
再细看国书,两帝会晤?
即便要签订国书,也没必要让两位皇帝见面吧?
难道这里边有问题?
如果从安全角度考虑,齐振当然不会同意女帝涉险。但何年有一句话说的对,身在其位,有时是身不由己的。
如果不去,毫无疑问会被秦国压下一头。朝中也好百姓也罢,必然会认为女帝软弱。
这恰恰是女帝想要一直避免的。
而且士气这东西,只能鼓不能泄。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