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迫不及待的爬上坦克,直接打开炮塔盖钻了进去。硬质帆布悬吊式座椅,高度可调节,但空间狭窄,不过像王铁这样身高175公分左右的还是活动挺方便的。
驾驶舱里,无助力机械式操纵杆,需较大体力操作离合器和变速杆,脚踏板控制油门和刹车。机械式仪表显示发动机转速、油压、水温等,仪表板为金属材质,灯光为暗红色以保护夜视能力。
铸造炮塔,内壁无衬层,车组需佩戴软质护垫防止磕碰。车长位位于炮塔左后侧,配备指挥塔和3具周视潜望镜。
炮弹需要手动装填,装填手位于炮塔右侧,需弯腰从车体底部和炮塔后部的弹药架提取分装式炮弹。
车体侧面安装有一个小型风扇通风,还配有2具灭火瓶。配备调幅电台,通信距离约20公里,车长通过喉部通话器与乘员联络。
可以说,59式坦克的设计体现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实用主义,其内部空间紧凑、操作依赖人力,与后世化坦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和这个时代的坦克相比,又有着相对明显的火力优势和防护优势。
“整车性能测试过吗?”王铁从坦克里钻出来,看着站在旁边的林海川问道。
“已经测试过了......”林海川将测试数据递给王铁,数据很详细,从发动机性能到机动性全部包含在内。
“我们在测试中单机连续运行120小时,发现在持续高速行驶中发动机有过热倾向,水温超限(超95c),散热格栅效能不足,需频繁停车降温。实测最大功率为505马力,海拔超过3000米的环境下功率衰减至约420马力。”
“离合器片在泥泞地形频繁打滑,平均无故障里程仅800公里。”
“静止状态射击1000米靶标,首发命中率82%,但在20公里时速下行进间射击命中率骤降至35%。行进间瞄准修正困难,车组需依赖短停射击战术。”
王铁听着林海川的介绍,在心里暗自对比下,跟自己预期的差不多。59式坦克最早的型号也确实存在各种问题。
“防护性呢?”王铁直接问道。
“车体前方的倾斜装甲可在1000米的距离抵御76毫米穿甲弹,但被咱们得100毫米坦克炮在800米内用穿甲弹击穿。炮塔防盾对破甲弹防护薄弱,在用铁拳火箭弹射击时,金属射流可穿透后部舱壁。”
“另外,车体底部弹药架无隔舱化设计,实弹测试中二次效应引发殉爆概率达70%。”
林海川也不隐瞒,将所有的情况都一一说出。
“咱们得装甲钢还是不够坚固啊!机动性呢?”王铁继续问道。
“最大爬坡度31°,侧倾坡度25°,但泥泞路面履带附着力不足,打滑率超40%。垂直越障高度0.8米,但车体底部易与障碍物碰撞,诱导轮受损率较高。”林海川继续说着。
“还有,动力舱升温快,,战斗舱里安装的风扇降温效果差,在高温环境下乘员连续作业极限为45分钟。并且发动机全功率运行时,舱内噪音大,车组需佩戴隔音耳机。”
听了林海川的详细介绍,王铁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结论。
“总体来说,这款坦克的性能还是可以的,比老毛子的t34坦克要好上很多,不管是防护能力还是毁伤能力远远超过鬼子的坦克,已经很不错了。”
王铁并不是安慰林海川,实在是在后世,这款坦克也是有着各种问题的。但是在这个时代里,已经是一款很不错的主战坦克了。
“给延州发报吧!也让首长他们高兴高兴!”
选书网